
2月29日,就在迫在眉睫的美国联邦关门停摆危机暂时避免之际,美国通胀正在重新加速上升叠加劳动力市场火热,或令美联储将降息指引从三次变更为两次,最早从七月开始降息,甚至认为可能会进一步加息,这些均表明美国国债市场的抛售将会进一步加速的同时,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新美债也将要付出高企的利息成本。
美国商务部29日晚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美联储首选通胀指标加速,1月核心PCE环比反弹至0.4%,创近一年来最大增幅,而上周公布的通胀数据也有所反弹,1月份CPI和PPI数据均超预期上涨。
美国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SOC)在上周公布的会议声明表明,他们正在密切关注商业地产市场,使得美国银行业危机重燃的背景下,更是削弱了美联储帮助美国财政部融资的能力,使得美国经济”借新还旧,寅吃卯粮“越来越困难,目前,美国未偿公共债务已经高达34.4万亿美元。
而就在2月27和22日,美国财政部拍卖的总额高达1600亿美元的三次不同期限美债的标售已经遇冷,出现灾难性拍卖,投标倍数、发行利率和美债买家需求均不及预期,惨到无人问津,凸显需求疲软的尾部利差更是创下2021年5月以来的最糟糕水平。
紧接着,包括AMP Capital Investors等在内的数位资深基金经理正在考虑是不是要清空美债持仓,相当于解除近26万份10年期国债期货的净多头头寸。
这表明,美联储最近两周以来的鹰派论调是美债市场面临的最大尾部风险,随着对冲成本上升将给市场提供更多分散美债敞口的选择,以表达对新美债洪流飙升和更晚降息的定价,显示接下去美国财政部的美债标售情况将会更加糟糕,直接打开了新一轮美国国债抛售潮的序幕。
分析认为,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美国反复发生的债务上限斗争和联邦关门事件对美元和美国国债作为全球金融支柱的地位将产生更加系统性的破坏影响,更让美元和美国国债这两个拥有无与伦比的金融火力开始哑火,通过继续提高举债额度来持续维持纸醉金迷的能力被削弱,点燃美国的信用危机,引爆美国庞氏金融债务核弹。
很明显,现在美国经济的宏观环境就是货币化债务,这将会加剧美国债务赤字的飙升和利息成本支出,最终使美国国债陷入崩溃的螺旋循环。
而这背后正是美国经济在2020年和2008年后通过数轮量化宽松使得美元价值急剧缩水,自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散以来,美国就一直在实行现代货币理论(MMT),这也意味着,美国就没有过真正的预算盈余,美国经济增长的核心逻辑就是债务规模增长的边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元可能已经把未来抵押给了美债。
事实上,当美元脱离金本位,这件事本身就在说明美元的价值在慢慢丧失,虽然,重新借助石油美元得以重新成为世界储备货币,但更是不断的被美联储多轮QE所稀释掉,而这背后的核心信息是,现在,大部分的美元是锚定美债规模来发行的,而按目前黄金计价的美元价值仅相当于40年前的2.91%,而黄金在于它永远不会违约或价值损失。
对此,一位曾成功预测货币历史波动的传奇经济学家埃格冯格雷耶斯2月28日在Goldmoney发表的文章作出如是见解,从货币历史和市场数据来看,美元债务风险或终将会被黄金的恒定信用所对冲,这个逻辑是这样的,也是需要读者朋友们牢记的。
近几十年以来,美国一直利用美元这个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的地位来获得货币信用红利之后,通过狂印美元来购买全世界的商品,并形成国际收支赤字和美债输出,这样做的前提是美国政府的负债率要处于低位,但现在,其债务占GDP的负债率已经处于约123%的高风险值上,如果再按以往的套路继续通过狂印美元来吃世界和刺激经济,则意味着美元和美债需要继续扩大发行,而当美债和市场利率继续高速膨胀的时候,则意味着美国财政或将会走向债务危机。
然而,颇具玩味的是,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却因碎片化的全球经济趋势抬头而步入顶部之际,美联储却又将不得不改变原定的货币紧缩政策而突然转向宽松,加剧美债风险,美元信用也将大减,进而影响到美元战略地位,而这一点,从全球多个货币当局减持美债和增持实物黄金力度就可以说明问题。
紧接着,美国金融研究机构零对冲在2月28日援引数位华尔街经济学家发表的观点称,如果美国债务隐性违约和美国银行业危机风险增加,作为包括日本,中国等在内的美国国债基石级别的全球央行大买家们料将接下去会将美国国债持仓降到目前的10%左右的水平,以降低敞口风险,这也意味着中国存在将再抛售7000亿美债的可能性。
这与中国连续15个月增持黄金储备的趋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外汇局2月7日公布的数据)。因为,美元是建立在一个天量债务纸牌屋上的庞氏骗局,并没有黄金的支撑,且早已经资不抵债。
此消彼长,最新的数据正在反映这种趋势,据世界黄金协会2月25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新兴市场在大幅度减持美债的同时,也正以50多年来未曾见过速度在囤积黄金,其中,中国是2023年全球央行中最大的黄金买家。
世界黄金协会的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共进口黄金1420吨,进口量创下2015年以来最强劲年度表现。中国央行公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中国在今年1个月增持了约10吨黄金储备,这也使得自2023年以来,中国连续增持了245吨黄金,正如该协会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所述,这反映了中国强劲的黄金需求。
这表明,仅从世界黄金协会和中国央行公布的数据统计,从2023年1月以来,至少共有1665吨黄金已经从美国,英国,瑞士这三大国际黄金市场中运往中国,而自2019年以来,至少有5600吨黄金从欧美流入中国。
正如一位分析师告诉我们的那样,中国须远离美债并使外汇储备多元化,从长远来看,即使是相对小规模的黄金购买也会增加,因这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聪明的中央银行正试图在美元崩溃前尽可能多地购买黄金,比如,多个新兴国家目前正在以清仓式的速度倾销美债以置换黄金购买,而这是其实现国家经济去美元化的政策的一部分。
对此,美国金融网站Zerohedge在2月28日的跟进报道中分析称,中国打破沉默持续发出的信号或是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元锚定美债时代提前结束的明确信号,此时,如果包括中国在内的债权人一旦大幅抛出美债,势必造成其它债主的跟进,产生足以压垮美国债券价格的连锁反应。
因为,现在美国的负债行为是一种战略性的负债,且美国对这些债权投资者资本的依赖还在不断地增强的现实,使得这种负债使美国在面对它的主要债权人时显得有些脆弱不堪,这意味着美国经济并非完全没有弱点。
对此,First Mining Gold的董事长试图为我们做了最好的解释,他称,我确信,当世界真正需要解决美国经济超过34万亿美元的债务赤字风险时,金融市场重置可能将会发生,可能会与黄金挂钩。这似乎也解释了多国央行为何会在2018年开始要加速增持黄金,因为他们可能知道几年后世界市场会发生什么,而黄金相对于债务来说,它的美丽和价值在于它永远不会出现价值损失或违约。
紧接着,资深经济学家Jim Rickards进一步表示,十多年来,国际货币分析师们一直在寻找全球货币重置迹象和趋势,这将削弱美元作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这种结果使得全球央行的外储管理者们料将逐步提高黄金和其他货币的配置,而且接下去还将一直是这样。
与此同时时进行的是,包括德国、波兰、罗马尼亚、意大利、土耳其、荷兰、比利时、瑞士、委内瑞拉、匈牙利、奥地利、法国等12国也正在掀起运回存在美联储或英格兰银行黄金的潮流。
那么,一旦中国获得足够多的黄金,将意味着什么?对此,新加坡首屈一指的黄金交易商罗南曼利表示,中国等多国央行积累的黄金可以被看作是摆脱美元及以其为主导国际商品交易结算的一部分,或许未来将会回到金本位,因为无论是卢布还是人民币,背后都有黄金的影子,这就意昧着,如果这些国家获得足够多的黄金并开始让其发挥作用时, 这可能将成冲击美元的一张强势底牌,并成为本币国际化的坚强后盾。
可以肯定的是,世界多国及对货币有真正认识的人来说,对黄金和打破以美元为主导的交易系统(去美元化)的举措正在发酵。
紧接着,马来西亚央行也已向美国提出了泛亚洲黄金支持货币的建议,因为,黄金相对美元更加稳定,而再稍早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多国也正在建立一个统一的实物黄金交易系统打破黄金以美元定价为主导的市场环境。正在这个节骨眼时刻,美国财长耶伦2月28日在巴西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34万亿美元的债务是一个可怕的数字“,不过耶伦强调,“美国预算不需要平衡就可以走上财政可持续的道路”。
正在这些背景下,据美媒CNBC的跟进报道中称,有国会决策者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美国可以向中国,日本等主要债权人和部分华尔街顶级机构优先支付某些债务款项或铸造一枚价值1万亿美元的铂金硬币来偿还债务,以确保美国保持偿付能力,以此来延续美元和美国国债的信誉和主导地位。
根据国会决策者提出的将一些美国债务优先于其他债务的提议,中国将成为首批获得支付的国家之一,对此,耶伦回应表示,这一建议“风险极大”且“未经测试”,称这样的计划将确保中国和华尔街首先得到债务款项回报。
但是,耶伦有关债务的评论似乎并未对市场的风险情绪产生重大影响,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已经开始飙升以表达对美国债务飙升的担忧,削弱了美国财政部发行新债救助自己的能力,不断上升的美债借贷成本也加剧了人们对美国债务最终将违约的担忧。
正基于此,按曾成功预测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的资深华尔街预言家彼得.希夫解释称,接下去美国国债可能将会面临被全球央行更大范围清算的可能,安永也在2月27日发表的报告中表示,如果一旦美元失去信任,美国财政部为防止这种情况出现蔓延,美国可能将会用黄金向中国和日本等美债主要大买家们偿付美国债务及利息,以挽回信誉损失。
作为该观点的一个新迹象是,据美国铸币局在2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现在,美国人正在抢购金币,因为,随着美国30多个州对美元失去信心,开始宣布黄金可以取代美元,在金融货币上宣布独立,这些举措折射黄金的货币价值重新回到美国货币历史视野的边缘,这也是读者朋友们需要重视的,以表达对美债和美国金融系统信誉和安全性的质疑。(完)
